陪孩子寫作業的七個步驟、三個規矩,堅持一個月就會看到變化

樂享網 2024-03-14

七個步驟

第一步,先運動再學習。

我們設身處地為孩子想想:在學校坐一整天,連課間十分鐘都被限制,不能跑跳。

好不容易盼到放學,心想終于能放松一會兒。

結果被要求回家坐在某個固定座位,去面對枯燥的知識,

大腦疲憊,運轉緩慢;

體內精力上躥下跳,卻被壓制,無處釋放。

這根本不符合他們的天性,孩子對寫作業和學習的反感簡直達到頂峰。

先出去玩半小時,然后立馬開始寫作業,效果最佳。

《認知覺醒》中提到,運動能使大腦生長出新的神經元。

神經元需要經過發育,長出神經軸和樹突,才能形成真正的神經細胞。

所以,運動后的1~2個小時內進行高強度、高難度的腦力活動,可以讓新的神經元受到刺激,不斷生長。

長期堅持運動+學習的模式,腦子會不知不覺變得越來越靈活。

《多動的孩子也能好好學》一書中提到:

運動可以促進大腦血液循環,刺激大腦神經細胞的生長,提高學習能力。

運動后能更有精神、更容易吸收知識、更有動力重新投入到學習中。

步行或騎腳踏車回家、在小區里玩一會兒、跳繩、上下樓梯幾次都可以作為寫作業前用來活躍大腦的運動。

第二步,寫作業前5分鐘處理好雜事。

有些孩子寫作業不專注,是因為有很多事情可以讓他分心。

可能是周圍環境嘈雜,孩子被電視聲、說話聲干擾;可能是身體需求沒滿足,一會兒喝水、吃零食,一會兒上廁所,一會兒又看到了桌上的玩具。  

在孩子寫作業前,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環境;

和孩子約定好,把準備工作做好:桌面保持干凈整潔,不留玩具,提前喝水、上廁所,肚子餓的話可以先墊墊肚子再寫。

一旦開始寫作業,不要離開座位。

第三步,給作業排序。

把每天的作業一項一項分類寫下來,確定寫作業的順序。

寫作業前,由孩子來確定先寫哪一項,也就是判斷一下難易。

寫作業時,寫完一項,打個對勾,再完成下一項。

這樣的好處是,無形中會使孩子做事有計劃性和條理性,以后學習難度加深、學習任務增加,很需要制定學習計劃的能力。

第四步,復習。

復習當天所學知識再寫作業,看似浪費時間,實則提升了效率。

課堂時間有限,很多知識并沒有完全消化,如果邊寫作業邊翻書,其實就和抄寫沒區別了。

明確寫作業的目的:看孩子是不是學會了上課學的內容,并把不懂的題目搞懂,而不是為了給老師一個交代。

引導孩子拿到作業,去想老師為什麼留這樣的作業。

因為上課學了**,所以今天的作業是為了鞏固、為了熟練、為了運用**……

作業是有檢驗、反映課堂成果的作用的。

我寫得快,說明我學得好。

我寫得慢,是有不熟悉、沒聽懂的地方。

當然還有一種我寫得錯誤百出,就是沒學會。

寫作業前先復習,不僅鞏固了當天所學知識,還能提高寫作業的效率,磨刀不誤砍柴工。

第五步,進入「測試」模式。

清晰的反饋,是孩子進步的關鍵。

定好時間,不翻書、不看答案、不隨時詢問,像對待小測試一樣對待每天的作業,一氣呵成。

每天寫作業暴露出來的問題就是清晰的反饋,把錯誤當作改進的方向。

在鍛煉孩子自主學習的過程中,可以鼓勵孩子進行自我測試、自我反饋。

比如背單詞時,不是一遍一遍看著書讀,而是看合上書,自己是否能夠讀出、寫出。

有不會的問題可以留到最后一起問。

這也要求家長不要在一邊一直看著,一看到錯誤就立馬糾正。

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Andrew C. Butler和耶魯大學Henry L. Roediger兩位心理及腦科學教授的研究表明,稍微把對學生學習內容的反饋延遲一段時間,產生的長期學習效果會比立刻反饋更好。

內容未完結,請點擊“第2頁”繼續瀏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