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吝嗇對孩子說“我愛你” ,這句話對孩子很重要

樂享網 2020-03-02

父母對孩子愛的表達,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東西。 中國人的愛常常是含蓄的。父母們很少直接對我們說“你很棒”“我愛你”。有人說,“愛”不是簡簡單單的三個字或幾句話,而是靠行動來體現。 但其實愛需要行動,也需要表達。每個人都需要被別人愛,也想清楚地知道自己被別人愛著。

 

在《少年說》的月臺上,一位女孩大聲呼喊:媽媽,我想和你談談心,可以嗎?

她是一名體育生,上個月去市里參加了田徑比賽和足球比賽。兩個比賽,她都拿下了第三名,尤其是標槍比賽,是她拼盡全力得到的。

她希望得到媽媽的鼓勵,然而,媽媽既沒有體貼她的辛苦,也沒有對她的努力表達認可,還苛刻地問:為什麼沒得第一?還影響了一周的學習。

媽媽在台下告訴女兒:我對你嚴厲,是希望你能變得堅強。

無數的父母都是這樣的想法,希望孩子好,希望孩子堅強,所以他們用憤怒的情緒、厭棄的語言取代愛的教育,從不表達對孩子的體貼與理解。

簡·尼爾森曾這樣問父母們:“ 想讓孩子變得更好,難道就要讓他感覺很糟?

媽媽告訴女兒:我知道你的辛苦,你每天回來那麼晚,媽媽怎麼能不知道呢?

女兒說: 可是我感受不到,我就是覺得你不愛我了。

每個人都渴望愛,作為孩子,最渴望的就是來自父母的愛。

女孩還說,媽媽的脾氣很不好,總是吵嚷,她不敢跟媽媽溝通,她羡慕別的同學可以和媽媽像朋友一樣談心。

《叛逆不是孩子的錯》中說,你可以試想一下,你的配偶、父母、領導對你大喊大叫時你的感受,你會發自內心地感激他們嗎?沒錯,你的孩子也不會。

對孩子的愛與教育,需要積極正面的表達,而非消極負面的斥責。

 

台劇故事《茉莉的最後一天》中,乖巧懂事、剛拿到重點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女孩茉莉,跳樓自殺了。

悲痛欲絕的媽媽為了弄清女兒跳樓的原因,不惜接受一種測試中的新科技,進入茉莉的意識,讀取她的記憶。

一幕幕重現的畫面中,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內心的漸漸崩潰。

 

茉莉成績優秀,可媽媽永遠都在斥責她:

失誤粗心都是藉口,我對你只有一件要求,就是把成績搞好!

要不是我這麼盯著,你怎麼可能考第一名?小心你下次就掉下去!

茉莉想選擇她喜愛的中文系,被罵沒出息。

就連女兒關心她,讓她休息,她也說:你不好好讀書,我怎麼休息?

茉莉的內心,在這樣的嚴苛管教和責駡中,支離破碎。

終於在一個深夜,她決定從陽臺縱身一躍。

 

茉莉的媽媽在女兒的意識裡,痛苦地哭喊:“媽媽愛你呀,媽媽愛你呀!”

可惜,太遲了!

現實生活中,多少孩子都生活在父母“以愛之名,無愛之實”的嚴厲中。

一個三年級的孩子,考試錯了一道口算題,得了98分,屈居第二名,因此遭到父母的嚴厲指責、辱駡、罰跪、不准吃飯,第二天,孩子在學校跳樓自殺。

這個孩子的父母不愛他嗎?可這種方式,孩子能感受到一絲一毫的愛嗎?

心理學家傑佛瑞·伯恩斯坦說:“ 只有愛是不夠的,不表達出理解,孩子會感受不到你的愛。所以你首先要減少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,要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和積極面。

孩子做得好,要給予鼓勵和認可,告訴他們,我能感受到你的努力,也與你一起分享你的喜悅;

內容未完結,請點擊“第2頁”繼續瀏覽。

您可能会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