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始皇修的路,為什麼時隔2000年「寸草不生」?專家: 看下麵埋的東西就懂了

樂享網 2020-03-27

秦滅六國後,憑著雄厚的國力接二連三地大興土木,開展基礎建設,一度呈現出了氣勢磅礴的帝國盛景。然而,令秦始皇沒有想到的是,秦王朝未及傳至千世、萬世,便落得了個二世而亡的下場。如今,除了沉睡地下的秦始皇陵,地表可見的秦朝遺跡,也就是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城和秦直道了。

 

秦直道

說起秦直道,或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它更像是“活在課本”中的一條高速路。當然,除了先秦史和考古學領域的研究者,也很少有人願意去探尋這條落寞的帝國之路。哪怕是去旅遊,大家也更願意去登長城,去感受秦帝國的大氣與歷史的厚重。正因如此,一些關於秦直道的傳聞,也變得撲朔迷離,以至於真假難辨。

最近,一篇“ 秦始皇當年修的路,為啥過了2000年都不長草?”的網路文章異常火爆,在各大自媒體平臺反復出現。而想必文章的作者,也是揚眉吐氣了一把。畢竟,自媒體時代的“10+”,總是能帶給人物質享受和精神愉悅的。

相關網路文章檢索截圖

文章的源頭已然難以追溯,但翻閱類似的文章可以查詢,其實這些文章的內容倒也大同小異:

將修築道路的土徹底烤熟,或者是經過燒制,再摻入鹽鹼。這樣一來,道路堅硬,再加之人為改變了土質,導致草木不生。——摘自某網路文章

說來說去,持這種觀點的人,所給出的理由就是“ 將土炒熟”和“ 摻入鹽鹼”。當然了,後續參加進來的作者,也有一定的“創新”,比如有人提出,這是因為修路時在土中摻入了生石灰。當然,還有人從地理學角度分析,稱半乾旱地區原本就不適宜植物生長。

摘自某網路文章

說來說去,大家給出的理由,看起來都很有說服力,甚至連我這個考古學專業的人都不禁要感歎古人的智慧了。可是,思來想去,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:自家門口的那條土路,蓋房時存放過一大堆生石灰,而且常年累月的來往車輛,軋的也很結實,可每年還是會竄出草來!

當然,在翻閱相關文章或問答時,也見到了網友的質疑。比如,下面這位網友大哥就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和生活閱歷,提出了不同的觀點:

 

正如這位大哥說的:

誰說鹽鹼地不長草,我就是農村的,我們那裡有一百多晌鹽鹼地呢,還種玉米,就是產量極低,草長的不高。

許多農村都有重鹽鹼地,這種自然形成的鹽鹼地,可比人工摻入鹽、堿“恐怖”的多。許多年紀大些的農民或許會清楚,早年間生產隊分地,這種土地可以算是最次的,因為它產量低。不過,即便如此,還是能夠種植的,更不代表不能長草。

與其在此質疑,不如去查閱資料。結果,這麼一查,發現了一個令人大跌眼鏡的結果:

兩千多年前的秦直道,至今寸草不生,原來是一則謠言。

要說研究秦直道的專家,除了一線的考古工作人員,必然要首推史念海先生了。史老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,不僅文獻功底深厚,而且尤為重視實地探查。幸運的是,史念海先生,還真用文字向我們呈現過他親眼所見的秦直道。

史念海先生

在史老的《秦始皇直道遺跡的探索》一文中,有這樣一段話尤為值得我們注意:

以上路面(按:指秦直道路面)來說,都是呈現凹形,近兩邊路旁的土坎處轉高,愈直路中心就愈為低下。……由於久無行人,路面都掩蓋著枯草,踏到上面,感到十分鬆軟。有的段落, 灌木叢生,須撥開樹枝,彎腰側身,才能向前稍走幾步。有的灌木粗到一把上下。——據史念海:《秦始皇直道遺跡的探索》【按:此文最早發表在《陝西師范大學學報》1975年第3期,繼又刊於《文物》雜誌1975年第10期,後經修訂收入《河山集》四集。】

上述文字所描述的秦直道,所指為甘肅正甯縣劉家店子至水坡嶺一帶,長度大概為兩百里。這段秦直道,保存相對較好,大致可以據此瞭解和還原當年的狀況。當然,最重要的一點是,史老的這段文字,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: 秦直道路面上不僅有草,而且個別路段更是灌木叢生,甚至會影響人通行

內容未完結,請點擊“第2頁”繼續瀏覽。

您可能会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