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外,史念海先生在這篇文章中,還提出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:
子午嶺上這段直道遺跡能夠保留到現在,是由於歷代斷斷續續通行使用的結果。但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。當地的灌木叢生,植被茂密應該是一個主要的因素。當林光宮始建的時候,山是以甘泉為名,泉甘土濕,自然林木繁盛,這樣才能成為一個避暑的勝地。……由於植被到現在還是十分茂密,直道遺跡也就能夠保持原樣。以子午嶺上這段秦直道為例,它在修建時自然林木非常繁盛,而且之所以後世能大體保持原樣,也與植被到現在還是很茂密有關。由此來看,所謂受氣候影響而不利於植被生長的說法,同樣站不住腳。
而且,與之相反的是,正是這些植被的存在,才使得個別地段的秦直道,在歷經兩年後,依舊保持原樣。顯然,史念海先生這篇發表於上世紀70年代的文章,將有力地“擊碎”秦直道不長草的謠言。
另外,在翻閱相關資料時,找到了甘肅省文物局所編的《秦直道考察》一書。在此書的圖版中,有多篇秦直道不同地段的照片資料。如此一來,問題就變得更為直觀了。
為便於調查,相關工作一般會於秋冬或春季進行。以上四張照片,雖然未呈現出一片鬱鬱蔥蔥的景象,但透過枯枝敗葉和發黃的茅草,我們還是可以很直觀地感受到秦直道雜草叢生時的樣子。當然,透過以上幾張照片,我們還可以得到幾點認識:
從調令關、艾蒿店等兩處秦直道遺跡來看,後世雖然對秦直道有繼續利用,但道路兩側的灌木也在逐漸向道路中央“侵犯”,使得路面越來越窄。 從老直道遺跡來看,我們雖然稱秦直道是古代的一條“高速公路”,但有些地段受地形條件所限,也並非就是一片坦途。由以上記載和圖片可知,秦始皇所修直道,雖有糜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在後期管理上也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,但畢竟還是無法避免有野草生長。我們雖然都清楚“路走的多了便不長草”的道理,可真正有生活經驗的人會知道,早年間人來人往的寬廣土路,在夏秋兩季時,受碾壓較少的地方,還是會有雜草出現的。
秦直道
所以說,秦直道歷經2000多年至今寸草不生,這個命題原本就是不成立的。大家之所以容易被誤導,主要還是因為這條路“離我們太遠了”。事實上,在我們選擇去相信古代的“黑科技”時,還是應該多想想,類似的問題,在身邊是否就有答案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