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層次父母,喜歡不停地「講道理」,而高層次父母,會做三件事

樂享網 2024-04-12

教育并不是一件「告知」和「被告知」的事情,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。

想讓孩子懂道理,家長絕不能一味地口頭說教,而是要少說多做。

從孩子的角度出發,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,讓他們去體驗、去感受,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,真正讓孩子「懂道理」。

不斷對孩子講道理,也是一種語言暴力

心理學上有一個「麥拉賓法則」,也叫 「7/38/55定律」

它講的是,我們在和一個人交流時,對方感知到的信息:55%是通過看,比如手勢、表情、態度、肢體語言等;38%是通過聽,比如說話時的語調、聲音的抑揚頓挫等;只有剩下的7%,才是純粹說的具體內容。

也就是說,父母在跟孩子講道理時,他真正能聽到的,只有7%。而剩下的93%,則是通過看肢體語言和聽語氣語調來獲取的。

在一檔節目《老師,請回答》中,一個七歲的小男孩哭訴:媽媽經常叫我「二百五」。

小男孩成績不好,經常在寫作業的時候被媽媽兇。

寫作業的時間太長,媽媽就會訓斥他,脾氣上來了后,還會說一些令他很傷心的話。

小男孩告訴工作人員:「我會很努力,希望媽媽多給我機會,不要再罵我了!」

他邊說邊哭,這些積攢已久的情緒,讓他驟然間崩潰。

他的媽媽說:「我只是有時候沒有控制住,沒想到讓孩子這麼傷心。」

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其實也很常見。

面對犯錯誤或是不聽話的孩子,父母總是習慣性地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,想要通過說教的方式讓他改正。

孩子若是不聽,家長就會逐漸提高音調、加重語氣,想要通過身為家長的「權威」逼迫孩子「認錯」。

更可怕的是,這些話語中,往往都夾雜著貶低、批評的負面詞匯:

「你怎麼這麼沒用,都教你多少遍了,怎麼還不會」,「你是豬嗎,這麼笨」……

在這種語境下,這些來自父母的「道理」,非但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好,反而會帶給他們巨大的心理壓力,引發孩子的負面情緒,讓孩子變得消極、沮喪、自卑。

心理學家馬歇爾曾提到一個觀點:

「當語言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,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時,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。」

于是,語言就演變成父母對孩子的暴力,像一把把刺向孩子的小刀,慢慢折磨著孩子的內心。

正確的講道理,不應該是父母單一地指責或批評,而應該是一個雙向溝通的過程。

父母輸出自己的想法,同時也傾聽孩子的聲音。

父母表達對孩子的期待,同時也展露對孩子的愛。

只有這樣,孩子才能懂得父母的苦心,成長為更優秀的人。

優秀的父母,都是「不講道理」的

《新中式父母》里有這樣一段話,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:

您可能会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