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專家:這2種父母,累死也養不出優秀的孩子(家長必看)

樂享網 2024-03-06

「這麼基礎的題都錯,能不能用點心!」

被動接受指令的孩子,沒有機會培養自己的有意注意。

可能剛準備在思考,就被父母的訓斥打斷了,從而注意力變得渙散。

專制之下,還會強化孩子心中 「學習=討厭的事」這一觀點。

對學習產生厭惡,自然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。

反思了一下,我就犯了這種錯誤。

安安其實挺喜歡學習,升到三年級才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。

那時我焦慮他的未來,在學習上非常嚴格苛刻。

每天全程盯著他寫作業,筆順不對,坐姿不端正,都會立即發火。

在打罵、催吼之下,孩子帶著恐懼學習,大腦停止思考,注意力難以集中。

一種是寵溺式。

這類型的家長,對孩子要求低,沒規則,無限縱容。

比如玩游戲,規定只能玩30分鐘。

到了時間還沒結束,孩子回答說:「再給我5分鐘,把這局打完。

到了時間點,孩子繼續央求,再玩10分鐘,家長也會縱容。

或者是答應孩子,只要寫完作業,就會給予物質上個獎勵。

這種做法,剝奪了孩子鍛煉有意注意的機會,破壞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。

父母錯誤的養育方式,會讓孩子的注意力落后同齡人一大截。

了解原因后,我開始有意識培養孩子的注意力。

第一步,適當閉上嘴,給孩子自主的空間。

以前我一問作業孩子就炸毛,一提學習就反感。

現在我知道,我的不斷提醒,是一種變相打擾,大大破壞孩子注意力。

這段時間,我逐漸調整。

孩子放學后,根據他當天的作業量,預估需要花費的時間。

征詢孩子意見后,確定時長,比如半小時、1小時。

在這個時間段,我都不會打擾孩子,給他充分的自主權。

之前還擔心,孩子會不會一直玩。

觀察了幾天,發現沒有我在旁邊干擾,他的小動作都少了。

教育學者尹建莉說:

「一個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掌控的孩子,不可能學會自我控制。」

當孩子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,更能集中注意力努力完成。

第二步,定好規矩,適度進行干預。

給孩子空間,并不意味著放任。

那些無比專注的孩子,都是需要父母的引導,從而鍛煉出來的。

家長可以適度進行干預,幫孩子建立好習慣。

比如寫作業。

孩子一直在發呆,或者是小動作不斷,注意力無法集中。

這個時候就要進行引導,記住控制好情緒,不要訓斥,而是詢問:

「怎麼啦?是不是遇到什麼不會做的題,需要幫忙嗎?」

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學習上,同時給予鼓勵:

「媽媽看你已經寫了這麼多了,相信你很快就能完成的!」

對學習任務有信心,孩子才會更投入。

第三步,營造一個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家庭環境。

孩子是環境的產物。

如果家庭環境凌亂、嘈雜,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。

所以,在安安學習的時候,我和安安爸也會在旁邊安靜讀書。

一方面,做到了以身作則,另一方面,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。

同時,也要保證孩子有足夠的睡眠和運動時間。

高級注意力訓練師劉慧提到 「睡眠法」「運動法」,對培養孩子注意力很有幫助。

蒙台梭利曾經說過:

「給孩子最好的學習方法,就是讓孩子聚精會神地去學習。」

幫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,教育才會變得輕松省力。

任何習慣都不可能在一天養成,專注力更是這樣,需要我們父母調整錯誤的養育方式,更需要學習正確的培養方法。

點個 「在看」,一起做孩子學習上的引領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