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一塊銀錠,承載了中華民族悠久的貨幣文明。如今,我們已離不開塑料鈔票的時代,再也看不見市面上流通的金銀,它們早已不再是我們錢財的工具。然而,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中,金銀卻曾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,尤其是白銀,它甚至曾是中國最主要的流通貨幣。
白銀的歷史命運可謂跌宕起伏,從最初的稀缺到後來的廣泛流通,再到外流消失,其間蘊含了中國社會變遷的種種消息。如今,我們不再用它來買賣物什,但它依然融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這塊「魂靈石」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興衰輪回,值得我們好好聆聽它沉甸甸的故事。
西漢時期:銀錠初現端倪
公元前二世紀,中國已經出現了原始的貨幣——銅鑄的貝。到了西漢時期,隨著采礦業的發展,中國出現了第一批銀錠。當時的銀錠形狀各異,有圓形、橢圓形和長條形等,而其重量通常在數十克到百克之間。這些銀錠表面比較粗糙,可以看出是用簡陋的方法直接冶煉得來。
然而,由于當時礦石開采和冶煉技術還相對落后,銀的產量十分有限,主要集中在四川、云南等少數地區。
再加上運輸不便,平均每個人擁有的白銀數量極少。所以到了西漢時期,白銀還遠未能成為通用貨幣,其地位遠遠不如銅錢。
當時,老百姓日常使用的主要是銅制的五銖錢。一枚五銖大約值今天一個銅板的購買力。而一兩白銀約值一千枚五銖錢,購買力相當于現在四五千元人民幣。所以我們可以猜想,當時一兩白銀對廣大平民來說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,要擁有一兩白銀比登天還難。富人隨手撥出兩三兩白銀的戲劇場景,只能說是與史實相去甚遠的藝術虛構。
唐代:白銀仍是奢侈品
踏入盛唐,隨著唐代國力鼎盛和經濟快速增長,白銀的產量有了一定提高,但仍只集中在西南少數州縣。且由于運輸方式仍以人力和畜力為主,長途運輸白銀的成本極高。所以到了唐代,白銀的地位并沒有太大的變化。
當時,老百姓日常支付仍以銅錢為主。一貫錢約合一千文錢,重達數斤。一次大額支付,老百姓往往要囫圇個十幾斤銅錢,非常不便。而一兩白銀仍然相當于一千文錢,是老百姓難以企及的巨款。
據《新唐書》記載,初唐時期,白銀的價格約在三四百文一兩到五六百文一兩,而一頭肥牛才十幾文,一石上等米價值四五十文。所以一兩白銀仍能買一頭肥牛,是非常珍貴的財富。在當時的電視劇里,皇帝大手一揮就賞賜幾兩白銀,純屬編劇的藝術想象。
實際上在唐代,能常規使用白銀的,也只有達官貴人了。他們處理政務或商業往來時,才會拿出白銀當做支付手段。而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,一輩子可能都未必見過白銀的真面目。從這個角度看,白銀在唐代依然是奢侈到極點的物事。
宋代:白銀從富人走向普通百姓
踏入宋朝,隨著文字會社的形成,中國的市場經濟快速發展,白銀的需求也日益增加。與此同時,隨著采礦冶煉技術的進步,白銀的產量得到大幅提升。白銀開始由少數富人的玩意變成能為普通老百姓所接觸到的貨幣。
據研究,宋代的白銀年產量約在三萬到五萬斤之間,是唐代的三至五倍。主要產地集中在四川、云南等西南少數州縣,但運輸日益便利,白銀通過長江等水路運抵兩湖、江浙等地,流通范圍大為擴展。
內容未完結,請點擊“第2頁”繼續瀏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