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時候拖垮孩子的,不是智商、情商,而是麻痹父母的「偽自律」

樂享網 2024-04-09

前幾天接到朋友的電話,聊起她兒子的時候,她發愁不已。

她說,兒子成績一塌糊涂,學習一點也不自覺。

她為了兒子辭去工作,在家照顧和督促他的學習。

而她的兒子,也會很聽話地坐到書桌前,看起來很努力的樣子。

之所以說「看起來」,是因為孩子雖然攤開了書本、試卷,然而她去看的時候,卻發現半個小時過去了,孩子一個字都沒有動。

她再想想鄰居家的孩子,父母沒怎麼管著,但孩子學習很自律,成績也好。

她很納悶,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?

其實,生活中,有很多像我朋友這樣的父母,孩子不自律,就推著、監督著、督促著、孩子看起來好像很努力,可是完全沒有效率。

再看看孩子,在父母的推動下,就像一台沒有發動的車子,推一下動一下,父母著急得不行,孩子卻不當一回事,甚至與父母發生沖突。

曾聽過一句非常扎心的話, 「努力的驅動力一旦是來自外部的壓力,努力只是一場名為「努力」的行為藝術。」

父母與其在后面推動著孩子,讓孩子看起來像是在努力奔跑;不如點燃孩子內心的熱情,讓他們能自主奔跑,這樣才能跑得更快、跑得更遠。

「偽自律」,既短暫又脆弱

在知乎看過這樣一個網友的故事,

他小時候成績其實還不錯,但父母和家里的親戚對他的學習卻要求更加嚴格。

只要是考試沒有考到理想的分數,家里的父母和親戚,就會輪番過來對他各種鞭策、說教、督促、提醒。

也許在父母看來,這樣的督促讓他更自律了,但他的內心卻非常反感,甚至一度變得有些厭學,連帶著成績也下滑不少。

後來,上了大學,沒有了父母的約束了,他更像是逃離籠子的小鳥一樣,完全地放飛自我。大學四年,他經常逃課、考試不及格,差一點就被退學。

他說,「他律」像美麗的肥皂泡一樣,只是看什麼時候破而已。

的確,父母可以用盡全力管著孩子、推著孩子,但這樣因為外力而產生的「自律」,看起來很好,其實只是「偽自律」

罷了。

在外力的壓迫下,孩子不得不用追求形式和儀式感的方式來維持表面的自律,用來回避父母的責罵和嘮叨。

這樣反而讓孩子在學習和父母的雙重壓力下,變得越來越焦慮。他們需要不斷地與自己對抗,與父母對抗,這樣的自律,讓他們越堅持越痛苦。

而這樣被父母推動的「偽自律」,一旦失去了外在的動力,他們所謂的「自律」就會土崩瓦解。

長此以往,孩子要麼會選擇逃避,要麼會變得叛逆。

心理專家武志紅說:

「只有追逐你想要的東西,那才是動力,而不是壓力。壓力是,別人想你贏,別人想你輸,而你認同了他們的想法,你自己內在的動力看不到了。」

父母的督促、責罵、嘮叨出來的「偽自律」,讓孩子內耗的同時,也磨滅他們的內在動力,這樣的「自律」既短暫又脆弱。

由內而外的自律,才是真的自律

作家圣埃克蘇佩里曾說: 「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,不是雇人去收集木頭,不要發號施令,也不要分配任務,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。」

唯有內在的覺知才可以真正地改變一個人,使人主動去做,變得強大。

內容未完結,請點擊“第2頁”繼續瀏覽。